5分钟了解中华成人礼-冠礼的发展与流程-行业动态-孔雀羽文化-专注礼仪文化传承与推广

您的位置: 首页>>资讯动态>>行业动态
5分钟了解中华成人礼-冠礼的发展与流程
作者:admin 来源:本站 点击70 发布日期: 2024-04-28 16:54:32
信息摘要:
(一)冠礼的意义男子行冠礼的年龄是20岁。为什么?因为古代孩子满6岁就要接受教育,学习认数目字,辨认东南西北的方向等最粗浅的知识。到了8岁,要学习礼让,懂得廉耻。到了9岁,要学习历法,什么叫朔,什么叫望,以及怎样运用六十甲子记日子。到了10岁,要离开家庭,到外面去向老师学习文字、礼仪和常用的辞令。到了13岁,...
(一)冠礼的意义


男子行冠礼的年龄是20岁。为什么?因为古代孩子满6岁就要接受教育,学习认数目字,辨认东南西北的方向等最粗浅的知识。到了8岁,要学习礼让,懂得廉耻。到了9岁,要学习历法,什么叫朔,什么叫望,以及怎样运用六十甲子记日子。到了10岁,要离开家庭,到外面去向老师学习文字、礼仪和常用的辞令。到了13岁,开始学习音乐、舞蹈,读(诗经)等经典文献。到15岁,开始学习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学到20岁的时候,知识结构大致完备,身体也已经发育成熟,可以独立面对社会了,所以应该适时举行成年礼。


成年礼的目的,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成年意识,从此不要再有依赖家庭和社会的行为,而要成为一名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成年人,要懂得怎样为人子、为人弟、为人臣,担当各种社会角色。


唐宋时代,冠礼废坏,全社会的青年普遍没有成人意识,有的已经进了官场,依然不脱儿童的某些习性。所以二程等学者痛心疾首地说:把冠礼废了,天下就没有成年人了!因此,他们主张要在思想上给孩子一个断乳期,否则他永远是孩子,永远长不大。成年礼包含的内容如此丰富,所以古人对它特别看重,仪式也格外隆重。


那么成年礼为什么要叫“冠礼”呢?因为在古代,未成年的儿童是不戴冠的,冠是成年男子身份的象征,所以要用加冠的方式,来作为成年礼的主体。


(二)冠礼的过程


古代的冠礼,不像今天是全校几百人集体举行,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完成的。首先,要通过占卜,郑重其事地挑选举行冠礼的好日子,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开始,一生都好。冠礼的主持人,相当于今天说的嘉宾,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。为了表示郑重,嘉宾的人选一旦确定,冠者的父亲要亲自到嘉宾的家里去邀请。此外,还要邀请一些同事、朋友届时来观礼。


冠礼之日的清晨,家里要开始做各种准备。冠礼用的三个帽子—缁布冠、皮弁、爵弁,分别放在三个竹编的盘里,由三位执事者分别捧着,从台阶上往下依次站着。与冠礼相配的三套成年人穿的衣服,在东房里顺序摆着。冠者一副儿童的打扮,穿着彩色的服装,头发梳着发髻,站在东房等待典礼的开始。


冠者的父亲在门口迎接嘉宾,然后请他上堂。嘉宾请冠者过来、坐下,然后由助手把他的儿童发型弄散,按照成人的发型重新梳理,挽成发髻,用帛包好,再插上簪子。嘉宾亲自取来缁布冠,为他戴上。


缁布冠实际上只是一块黑布。在远古时代,先民没有帽子,就用一块白色的麻布戴在头上,到祭祀时就把它染成黑色。到了周代,这种冠已经不用了,但为了教育孩子不要忘掉祖先创业的艰辛,在冠礼上还要用到它。


嘉宾给冠者戴上缁布冠之后,要发表训诫之词,大意是说,“孩子,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日子,你从此成年了,要抛弃儿时游戏之志,做一名有道德、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心的好男子",然后把冠仔细扶正。冠者转身回到东房,脱去儿时的彩衣,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衣裳,然后出门站在堂上,向来宾展示自己的成年衣冠。一加之礼到此完成。


接着第二次加冠,程序与第一次基本相同,先把缁布冠取下,重新梳理头发,再用帛包发,插上簪子。为什么要重新梳头呢?这是为了表示对容貌的郑重。因为礼仪之始,在于正容体。以后穿衣戴帽,都要从正容貌开始。时至今日,不少公共场所都有整容镜,容貌不整,你怎么行礼?接着嘉宾第二次加冠,加的是皮弁。皮弁是用白色的鹿皮缝制的,有点像后世的瓜皮帽。加皮弁之前,嘉宾照例要发表训诫之词,大意与第一次所说的相似。之后,加冠者回到东房,换上与皮弁配套的另一身衣服,然后走到堂上,向观礼的来宾展示第二套成年衣冠。二加之礼到此完成。


第三次加冠的仪式与前两次基本相同,也是要从梳头开始,端正容貌。然后为他加爵弁。爵弁的颜色与雀头(赤而微红)相似,故名。嘉宾发表训诫之词。冠者回东房换爵弁服,再到堂上展示。三加之礼到此完成。


三次加冠,是冠礼的主体部分,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、皮弁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。冠礼先加缁布冠,这是冠礼专用的,以后并不再戴。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。皮弁与朝服配套穿戴,地位要比缁布冠尊。爵弁是协助国君祭祀等庄重的场合戴的,地位最尊。三次加冠,每加愈尊,是隐喻冠者德行与日俱增,“三加弥尊,加有成也”。


三加之礼完成之后,冠者要以成年人的身份去拜见母亲,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,然后彼此行礼。这是冠者第一次以成年人的身份与母亲行礼。接着,冠者又与自己的兄弟姊妹、亲戚行礼。


(三)取字和待字


行礼完毕,冠者上堂,由嘉宾为他取“字”。古人除了姓、名之外,还有字或者号。小孩生下来满了3个月,有取名的礼仪。母亲把孩子抱到父亲那里,父亲用手指头搔孩子的下巴颏,然后给他起名。这个“名”所用的文字,表达了父母对他的希望。到他成年了,周围的人就不能直呼其名了。因为在古代中国,只有长辈、天子、国君才能直呼其名。为了社交的方便,就在姓名之外再取一个“字”(或称“表字”),供彼此称呼时使用。“字”与“名”之间,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。取“字”,同样体现了长辈对他的期待。取“字”的时候,嘉宾对他也有一番教导,大意是希望冠者爱惜自已的名声,在德行各方面都要进步。


接着,冠者穿着成年人的衣服出门,去拜见乡里面的地方官,告诉他们,自己从此成年了,并且请他们对自己有所指教。据《国语》记载,晋国的赵文子成年时,晋国的六位卿,每人都对他有一段训诫的话。有的说,你的父亲不行,办取很潦草,这种毛病你可不能再犯。有的说你爷爷不错,忠于国家,办事认真,这一点你要学习。有的说你父亲有一个很好的优点,值得你学习。有的说要是能把你父亲和祖父的优点都集中在你身上,你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。这种教导,指出冠者前进的方向、应该继承和应该扬弃的东西,将令人终身受用。


古代女孩子不戴冠,那么女孩子有没有成年礼呢?有的,女孩子的成年礼叫笄礼。笄是插在发髻上的簪子。女孩子发育比男孩子早,所以满15岁之后,男家就可以来提亲了。双方谈好了就可以许嫁,这时候就要为她举行笄礼。笄礼的仪式与冠礼相仿,但要稍微简单点,这一天,也要给她取一个表字。《礼记》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,笄而字。”尚未许嫁的女子是没有“字”的,所以中国人把女孩子还没有许嫁叫“待字闺中”,就是这么来的。


(四)历史上的冠礼


古人很看重冠礼,尤其是在贵族阶层,是否举行过冠礼,意义非同一般。天子、诸候的嫡长子,只要没有举行过冠礼,就没有资格亲政。比方周武王死后,尽管他的嫡长子成王年幼,但他是法定的继承人,随即继位为王。但是他还是个孩子,没有亲政的能力,所以由周公来摄政。7年之后,成王成年了,才从周公那里接手国政,管理军国大事。再比如秦始皇,继位时尚未成年,所以由吕不韦执掌大权。直到他22岁,才得以亲政。这里有一个疑问,男子20岁成年,为什么吕不韦要到他年满22岁才交权?有人因此认为这是吕不韦有野心。这是似是而非的见解。当时各国对成年的年龄似乎不尽一致,我们看(史记·秦本记)就可以发现,好多秦王都是22岁才允许佩剑,做成年人,然后管理国家。可见秦国是以22岁作为成年年龄的。秦汉以后,太子成年成为举国大事,要举行非常隆重的礼仪,甚至要大赦天下,普天同庆。


唐代以后,冠礼越来越衰落,尤其是在城里,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冠礼。当时有位叫孙昌引的人,读古书的时候读到先秦的冠礼,非常感慨:为什么当今的人都不行冠礼?于是发奋学习成年礼,并且在家里给自己举行了成年礼,然后仿效当年赵文子拜见晋国六卿的故事,跑到朝廷,对朝廷上的官员说:“某某人的冠礼已经完毕,请诸位对我有所教导。“不料那些官员莫名其妙,面面相觑。其中一位京兆尹(相当于首都的市长)居然说:“这跟我有什么相关!”众人哄然大笑。可见,至少在上层,冠礼已经很陌生了。到了宋朝,程颢、程颐、朱熹等提出了恢复冠礼的必要性,并且率先垂范,倡导冠礼。


今天社会上也有这种情况,很多孩子大学毕业了,甚至读了研究生,快30岁了,还向家里要钱,对家庭没有义务,只有权利。正因为如此,现在许多地方都在举行成年礼,但总体而言仪式比较简单,还有待完善。我们可以参照古代文献,取法古人的精神,制定出一个容易理解方便施行的成年礼。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对家庭、对亲人的责任感,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。对于当今社会的人文发展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文章素材:《中华传统礼仪概要》

上一条:中国的儿童教育应该怎么做
下一条:没有了!

全国服务热线

132-8127-1687